“苏超”到底能为中国足球带来什么启示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即 " 苏超 ")打到第五轮,单轮场均观众人数已经突破 3 万,最高一场达 43617 人,还有更多人在场外的商场、广场等 " 第二现场 " 看比赛、过周末。有趣的是,随着 " 苏超 " 的火爆,互联网上开始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来自 " 苏超 " 粉丝,认为 " 苏超 " 可以拯救中国足球,另一种则来自 " 专业球迷 ",认为 " 苏超 " 是业余水平,想指导职业足球发展的观点纯属 " 碰瓷 "。
其实,职业足球和业余足球尽管技战术水平存在高下之分,但就事业整体发展而言,并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事实上也不应该存在这种鸿沟,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三人行必有我师,业余的" 苏超 " 同样有资格给职业足球 " 上课 "。
"苏超"让全社会看到了足球的" 根 " 在群众,足球文化的培养、足球氛围的营造离不开深植城市。每个周末在 " 苏超 " 的赛场内外,半月谈记者最明显的感触是,不太懂球的观众确实很多,但他们都发自肺腑地在为球队加油。" 苏超 " 每个队伍都以城市为名,通过与城市文化的情绪联结,以地域特色构建起足球文化认同,营造广大群众的主队意识,用低廉的门票价格、最纯粹的快乐让更多民众愿意重新了解足球、走进足球场,从而形成培育足球文化、营造足球氛围、让足球融入人们生活的一块 " 试验田 "。显然,如何培厚群众基础,同样值得职业足球深思。
"苏超"让全社会看到了足球的" 精气神儿 "。作为业余联赛的 " 苏超 " 虽然竞技水平没有那么高,但却实实在在踢出了足球的 " 精气神儿 "。" 这个门将得加鸡腿 "" 球员们真的好拼啊 "…… 线上线下,看过 " 苏超 " 的人们第一印象往往是这些球员够努力、够拼命。常州队在大雨中惨败,全网却记住了他们拼尽全力想进一球的那份努力与执着;很多球员拼到受伤、抽筋仍在不懈奔跑,无论领先还是落后,场上球员都要拼到终场哨响那一刻。数据显示,前五轮 30 场比赛,超过半数在 80 分钟以后有进球。这固然与业余队伍体能跟不上等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态度决定一切,全力以赴是对所有人——对手、自己、观众——最好的尊重。比赛中全场一起山呼海啸地加油,当球队胜利时陷入全场狂欢,在球队落败后不离不弃地高呼 " 没关系 ",都是人们对这种足球 " 精气神儿 " 的最好回应。这,正是当前职业足球需要补足的精神之钙。
"苏超"让全社会看到了青训的可贵。得青训者得未来,这句足球铁律同样适用于非常强调球员本土性的 " 苏超 "。17 岁的盐城门将严子航力保球门不失、不满 18 岁的苏州小将寇程创造 " 最快进球 "…… 在 " 苏超 " 赛场上,一批年轻的足球小将正在成长为球队 " 大腿 "。目前暂居前两位的盐城队和南通队,正是因为多年来持之以恒地搞青训,有 " 拿得出手 " 的队伍。在各方面都很 " 卷 "、习惯在竞争中共同发展的江苏各城市,想必会因为 " 苏超 " 更加重视青训;领略了足球魅力、发现踢足球也能成为 " 城市英雄 " 的家长们,或许会更愿意允许孩子去踢踢球 ……
在职业足球低迷时期," 苏超 " 重新激发起群众对于足球运动的参与热情,对于中国的职业足球而言是一件幸事。如何保护这种热情,进而在职业足球和业余足球之间建立更多的连接,值得职业足球界人士深入思考。或许在未来,当更多人拥有了自己的家乡 " 主队 ",当青训的重要性被真正意识到,当足球能在更多人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国足球仍将强势崛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