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超”去读城|镇江VS无锡:双城共饮长江水,千年吴地韵长留
9月20日,“苏超”战火再燃,镇江队将坐镇主场迎战无锡队。
镇江与无锡,一条江水串联起两城的千年文脉与时代新声。同为“四千四万”精神的发源地之一,两地又以“走遍千山万水”的闯劲,“说尽千言万语”的韧劲,“想尽千方百计”的智慧和“吃尽千辛万苦”的担当共同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
双城共饮长江水,千年吴地韵长留。当镇江的香醋飘香遇见无锡的酱排骨浓香,当西津渡的千年古韵呼应锡惠公园的园林雅致,一场关于文化共融、产业协同、人文相亲的双城对话,正悄然上演。
吴风楚韵的双城底色
镇江与无锡,同处吴文化腹地,共享三千年文明积淀。
镇江,这座坐落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之处的城市,自古便是“江河要津、淮东门户”。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水”紧密相连,不仅见证了长江文明与运河文明的交融,更成为了南北文化与古今文化的交汇场。历经3000余年的沉淀与发展,镇江文化展现出“多元共生、刚柔并济、文商交融”的独特魅力。
镇江博物馆
商周时期,镇江逐渐崛起为吴文化的核心发祥地。镇江出土的青铜器证明了其在吴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见证了吴国的崛起与中原文化的交融。1954年出土于镇江的“宜侯夨簋”这一关键物证,表明周康王将“宜”地(今镇江)赐封给贵族“夨”,这不仅证明了镇江在西周吴国早期的政治中心地位,更见证了中原礼乐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的交融。镇江不仅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重要枢纽,更是吴文化崛起的关键摇篮,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揭示了江南地区早期文明发展的多元与创新。
如今,坐落于镇江市区东吴路3号的北固山,不仅以险峻著称,更因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名扬千古。在这里,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辛弃疾挥毫“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无锡,古称新吴,别名梁溪,无锡的文化深深根植于吴越文化之中。
在公元前3200多年的一个遥远时刻,周太王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他钟爱季历的儿子姬昌,并有意让他继承王位。为了满足父亲的期望,长子泰伯三度谦让,携手弟弟仲雍,离开繁华的中原,前往现今无锡市郊的梅村,也就是历史上的梅里。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不仅开发了广袤的江南地区,还建立了吴国。自此,“江南文化始泰伯,吴歌如海源金匮”的说法流传开来。
置身于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踏上了吴文化的探寻之旅。这里汇聚了吴文化的精髓,通过珍贵的文物、生动的历史再现,让人深刻感受到吴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从古老的荆蛮文化到与北方文化的交融,再到吴歌的诞生与发展,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吴文化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到无锡山歌、田歌的韵味,更能感受到吴文化对江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产业强市与数字经济的双向奔赴
镇江与无锡,一衣带水,不仅同为苏南板块的重要支点,更同样拥有产业创新的锐气。
上世纪80年代前后,镇江和无锡通过乡村集体力量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苏南农村地区的率先发展,形成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示范效应,共同铸造了“苏南模式”的辉煌。
鱼跃集团
从生产听诊器和水银血压计的小企业到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龙头企业,鱼跃医疗用创新书写“鱼跃龙门”的奋斗史;精准洞察地板行业的蓝海商机,肯帝亚集团秉持“肯为天下先”的初心强势崛起,奠定了自身在地板行业领导者地位;从生产砂轮、胶木起步到进军电气设备领域,扬中大全集团成为拥有超2000项专利的电气行业“翘楚”;堂皇集团用近40年时间,从一家乡镇绣品厂发展成为中国刺绣家纺行业公认的第一品牌……多年来,敢为人先、善于突破、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激励一代代企业家在镇江大地上敢闯敢拼、书写辉煌。
肯帝亚研发中心
海澜集团从乡镇毛纺厂发展为男装品牌巨头;红豆集团从手工小作坊到国际品牌的跨越;阳光集团从镇办小厂起步,成长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巨头……无锡的民营企业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把成绩写在发展的宏图画卷上。
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两座城市又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为“创新”写下了不同的注脚。
镇江坚持以创新引领产业强市,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培育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材料、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海工装备、智能农机设备等八条富有镇江特色的重点产业链,构建“四群八链”现代化产业体系。
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
传统产业“破圈”焕新,新兴集群“聚链”成势。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镇江还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和“单打冠军”企业,创造了多个首台“套”和“第一”“唯一”,这座把“工匠精神”刻进DNA的城市正抢抓机遇、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从单个企业的技术攻关到产业链群的协同作战,链式思维正在重塑镇江产业版图。矢志不渝强链补链延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协同之下,产业链韧性越来越强,产业脊梁越来越厚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盘日益巩固。今年1—8月,镇江市四大产业集群、八条重点产业链开票销售分别增长4.5%、5%。
太湖之滨的无锡则是“数字经济高地”。历经十余年的深耕与发展,无锡的物联网产业已迈入全新的历史阶段。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物联网融合万物、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见证。从产业升级到科技创新,从生态改善到人居环境提升,无锡在物联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物联网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无锡物联网小镇
万物智联,千行百业加快“蝶变”。在技术创新方面,无锡在MEMS传感器研制生产、异构感知融合以及物联网终端安全防护等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带有“无锡”标记的物联网创新应用项目已遍布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800多座城市,充分展示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的全球影响力。
当无锡的物联网浪潮遇见镇江的制造重器,当太湖的浩渺连接长江的奔涌,两座城市正共同诠释着“苏南模式”在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不是单一路径的复制,而是多元创新的合唱;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协同共进的共同体。
文教共鸣的江河交响
镇江与无锡,两城皆以“水”为魂。镇江拥长江与大运河“黄金十字”,无锡抱太湖与古运河“双水绕城”。水,不仅塑造了城市的肌理,更滋养了文化的脉络。
当秋日的阳光洒在镇江崇实女子中学·茅以升中学的砖墙上,攀援的常春藤随风轻摆,仿佛在低语着跨越三个世纪的故事。这座创建于1884年的校园,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又焕发着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名誉校友茅以升先生的精神——“爱国、科学、奋斗、奉献”,至今仍然是学校的核心文化基因。
丹阳 三吕故居
镇江教育的火种,经过百年传承,涌现出马相伯、吕凤子、吕叔湘、于漪等教育名家,以及桥梁专家茅以升、著名出版家范用、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李佩等一批科学巨匠。新中国成立后,镇江先后走出了包括包信和、钱锋、钱清泉、朱敏在内的38位两院院士,他们在各行业、各领域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
如今,在镇江大地上,崇文尚德之风盛行、尊师重教之礼厚重、兴学育人之业兴旺,教育更已成为镇江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学业水平质量监测、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优质均衡达标比例等重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全省第二,镇江籍大一新生体质抽测成绩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镇江教育整体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服务发展能力实现新跃升,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新提升。
无锡则被誉为“太湖明珠”,钱钟书的文学世界、徐悲鸿的艺术精神,皆源于这片灵秀之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悬挂在无锡东林书院的名联流传甚广,千百年来激励天下读书人心怀远大抱负,也是无锡文脉昌盛的见证。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文明密码在此深深扎根,崇文尚学、尊师重教的城市基因久久传承。
近代无锡民族工商业蓬勃兴起,带动职业教育蓬勃开展,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推进省市共建无锡产教城协同创新示范区,深化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企业人才需求库、学校人才培养资源库“两大信息库”建设,推动产才融合同频共振;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职普融通试点,拓宽学生成长成才渠道;聚焦“关键能力”,推进高职学校“双高计划”、中职学校“双优计划”,稳步有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好更具适应性和吸引力的职业教育……今年,无锡聚焦“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有为、有位。
城市山林与太湖风光的双生画卷
镇江有“城市山林”之美称,金山、焦山、北固山沿江而立,形成“三山一渡”的独特景观;无锡则坐拥太湖绝佳处,鼋头渚、蠡园、惠山古镇,尽显江南园林之精妙。
镇江,有山有水更有故事。白素贞水漫金山寺、董永与七仙女在槐荫村的槐荫树下相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华山村定情等爱情传说源自镇江,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刘备甘露寺招亲的典故传诵至今。
无锡鼋头渚
而在无锡,鼋头渚的樱花如同粉色的云霞,营造出梦幻般的世界;灵山大佛的庄严,让人仿佛能感受超越尘世的宁静;南长街的古韵,则让游客穿越千年时光,体验“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绝妙景致。
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无锡有“三白”:白鱼、白虾、银鱼,更有一碗浓油赤酱的酱排骨令人回味无穷。两城美食虽风味各异,却共同诠释着江南人对“鲜”与“醇”的极致追求。美食是城市的语言,醋与酱的对话,不仅是味蕾的碰撞,更是两地生活哲学的共鸣:镇江人懂得“慢工出细活”,无锡人擅长“甜中见真味”。
镇江与无锡,两城皆以“生态宜居”为名片。镇江跻身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成为江苏省唯一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无锡则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全覆盖”。山水之间,两城人民共享着生态宜居的现代江南美学,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生活日常。
镇江金山湖
镇江将26座山体融入城市格局,形成“真山真水入画来”的独特景致。市民推窗见绿,漫步即可登临金山、焦山、北固山,在千年古刹的禅意与长江的奔涌中感悟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镇江持续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守护着“城市山林”的生态本色。
无锡则以太湖为灵魂,精心雕琢“太湖明珠”的生态名片。从鼋头渚的樱浪闻莺到蠡湖的烟波浩渺,从贯通城区的生态绿道到修复一新的湿地公园,无锡将水韵灵气渗透至街巷阡陌。通过大力实施太湖治理与生态修复,无锡不仅守住了“太湖美”的千年咏叹,更打造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无锡样板”。
当镇江的醋香飘过无锡的酱园,当长江的涛声遇见太湖的波光,两座城市正以足球为媒,以产业为基,以文化为魂,共同书写一场跨越江河的“双城记”。这不是简单的竞争,而是深度融合的共鸣;这不是单向的奔赴,而是双向赋能的新篇章。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镇江与无锡,正以各自的姿态,共同绘制一幅“江河共融、人文共情”的江南新画卷。
发表评论